|
|
|
新闻详细信息 |
|
|
|
|
兼收并蓄,厚积博发 时间:2010-8-2 15:03:56 点击次数:5590 |
--王大成中国山水画艺术解析
中国绘画之主流在精神层面上是以中国传统的大哲学环境为背景,以文人精神的绘画理念为代表的一种图式表现,在具体形式的把握上是以表现自然,以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来实现个人精神的感化与悟道的,是故以山水画为主要图式表现而成为中国画的主流具备一定的必然性。对于中国绘画的传统积淀,以及材料与工具的特性,造成了创造主体(画家)自觉的把握运用笔墨时与身外之境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不仅是表象和具象的,而且是抽象的,是心象的差异。也就是个体精神与宇宙的差异——认识上的差异、情感上的差异。如何实现统一,达到浑然一体,是当今中国画创作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王大成即是在当今中国山水画坛中对于这种差异具备一定认识并解决得比较好的画家之一。与大成相识是在他成为中国人民大学访问学者暨苗重安工作室画家之后。通过与大成在绘画理念上的交流及他之前大量出版物的拜读,一个比较全面的、有着深厚传统功力的、对生活具备强烈感情的艺术家形象跃然而生。其中,特别让人有感触的是大成对生活的热爱,在画面的表现上,他往往让观者体会到其在创作中的愉悦与宣泄。这是他以对客观事物绝对性追求的实现为目的,把自我与客体的相互融合作为前提条件,在主观精神支配下而实现浑然一体的一种自然表现。所以“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须反身而诚,乃为大乐。‘大’而化之,只是谓理与己一。其未化者,如人操尺度量物,用之尚不免有差。若至于画者,则已便是尺度,尺度便是己。颜子正在此,若化则便是仲尼。(见《宋元学案》,P541页),这种只有“浑然与物同体”才能使人格的完善得以达成的理念,促成了大成以主观意识与自然相互融合,从而实现主观精神的绝对追求,我们可以在大成的许多作品中观其端倪。当然,这是与他行万里路及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成长过程分不开的。在其作品中,无论是在《日出黄山》还是《华山苍龙岭》当中,都可以让我们体会到这一象境叠合之妙的图式表现。
我与大成在太行写生期间,深深感受到他并非以对事物外在形态的描摹为目的,而是追求表现超出形象之外事物的精神状态或内在特质为本源,它既源自对象自身的丰富性,又依赖于主体的心灵境界,并依靠两者的充分交融而得以生成。是由感物、应心直到传达创作全过程完成后所达到的审美境界。可以说,大成是通过饱游卧看,现场写生等手段,在大自然中积累了丰富的印象和感受并且与自我之心灵达到和谐统一。往往在大家不经意之处,或形迹未至之处找到灵感与表现主题,用另外的观察视角以别常人,这是我们所不及之处。正是这样的生活“蒙养”让大成产生了创作上的冲动,于是对所得的印象和感受在头脑中加以去粗取精,剔伪存真的艺术概括和提炼,这个过程也是一个托志于物,融情于理的过程;是一种主观精神的表达,当情理合一的艺术形象已经在头脑中形成,画家攘臂搦管,以情驱笔,心手相应,气力相合,力求创作出来自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生动的艺术形象和特有的审美意境。
当然,大成的艺术在其成长过程中既有姑父黄士俊的影响,也受到了很多前辈及先贤给予的指导与鼓励,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都取法乎上,陆俨少先生曾说学习中国画最重要之处在于“第一口奶”,大成可以说路子很正,在师法传统的过程中一丝不苟,有了相当深厚的传统功力。其在艺术上的探求与锤炼也在八十年代就展露才华,受到了圈内外人士的褒奖与称赞,但大成并未沉浸于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就之中,一直在不断求索中加深自己的艺术造诣。尤其是近两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期间,把自己水墨山水的研究转向传统青绿山水的研究方向而师投苗重安先生门下,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大成的刻苦治学及对传统的再认识以及国学方面修养的全面追求使其很快就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对“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功力打出来”的治学规律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对秉承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画艺术的抱负增添了更加深厚的底蕴。
王昱在《东庄论画》中有“学画者,先贵立品。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文如其人,画亦有然。”这种由对人的高低贵贱进行品评的精神力量在笔墨的具体审美倾向上又表现为对画品的高低区分。大成在人品的表现上可谓“完美”,其人品往往被同道所称赞。一直以来,他对老一辈艺术家的关心细微往往可以让大成进出自如,对自己的老师也是倍加尊敬与体贴,对身边事物更是清正耿直,是故大成之画隐隐透出一种光明正大之气。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大成的艺术道路还有很大的空间,因其艺术成长的道路是兼收并蓄的一种探求,正如大成兄的名讳之意,我们期待大成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王乘于中国人民大学贤进楼
2009年6月16日
|
|
|
|
|
|